新聞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新聞中心
建立農產品物流跨省機制應從三個方面著力
作者:常州到天津貨運公司 上傳時間:2022-12-8 瀏覽次數:
近期,農戶的“賣菜難”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建立農產品跨省物流協作機制已迫在眉睫。
為何要加快跨省之間的協調?當前還存在哪些難點?如何加快建立相關機制?就上述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周志成。他認為,應當從蔬菜產地、需求終端、產地和銷地的供需對接與物流保障三個方面著力,建立農產品的跨省物流協作機制。
中國經濟時報:破解“賣菜難”和“買菜難”,為何要建立跨省物流協作機制?
周志成:當前,保高速公路干線暢通、跨省物流協調機制不足,兩端運輸和倉儲環節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影響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導致兩端“瓶頸”和“微循環”不暢,影響了物流全鏈條的正常運行。受此影響,生鮮農產品流通堵點在兩端,一端是產地采收、存儲和粗加工,存在“收不上”“運不出”的問題;一端是銷地批發零售存在“有貨送不進城”“進城進不了店”的怪現象。
從根源上看,由于生鮮農產品很大部分仍然是分散生產模式,農戶容易受到疫情等突發事件的影響。分散的生產模式也制約了流通的組織化水平提升,大部分農產品仍然是個體司機承擔運輸。由于當前存在跨省運輸的不確定性,導致司機不愿意出車。銷地以多級批發的方式進行分銷,流通環節多也較易受到城市疫情防控的影響,無法保持正常的流通效率,更加劇了司機送貨的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時報:建立跨省物流協作機制的難點主要在哪些方面?
周志成:疫情發生以來,為緩解城市居民“買菜難”等壓力,各地紛紛實行了城市生活保供“白名單”制度,對城市主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電商平臺和配送企業開辟綠色通道,但仍缺乏跨省物流協調機制。
一是物流防疫政策統一難。雖然交通運輸部建立了應急物資通行證制度,但仍面臨全國互認的問題。部分企業反映,通行證的申請需要貨主企業提出,對于個體司機而言,很難協調申請通行證。目前,隨著優化防控工作的20條措施出臺,這種現象有望得到緩解。
二是產地銷地設施協調對接難。據了解,疫情下大量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便民菜場關閉,導致城市農產品供應停擺,貨物“運不進來”“送不出去”,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物資保障,也導致個體司機不愿意承接貨物。城市配送網點、末端站點是城市物流的“微循環”保障,也存在因疫情防控而關停的風險。
三是政府部門間統籌協調難。物流保通保暢涉及到多個部門,特別是在跨省協調時,負責城市保供的商務部門對于異地負責物流保通保暢的交通運輸部門很難進行協調,有待進一步優化物流保通保暢的跨部門協調機制。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建立物流跨省協作機制?
周志成:目前,國務院已正式建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集中統一指揮機制。下一步,亟待建立農產品等跨省物流協調機制。
一是產地要保障“收得上”“運得出”。加大產地農戶的收采組織和產地集運,發揮產地農產品倉儲加工中心的集散作用,便利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辦理通行證照。
二是銷地要保障“進得了城”“送得到店”“配得到家”。對于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綠通車輛優先查驗和組織進城,對于保供“白名單”企業所屬或租用倉庫在做好防疫措施的條件下保證開放,對于企業所屬或外包城市配送車輛允許市內配送,對于“白名單”末端的配送小哥、快遞員允許進行末端配送。
三是要加強產地和銷地的供需對接與物流保障。對于農產品產銷做好市場監測,對于產地蔬菜積壓和運輸問題實現預警,組織銷地“白名單”企業與產地大戶、合作社做好對接,對于產地直送、商超對接、平臺直采等環節少、效率高的模式開辟綠色通道,保證流通主渠道的高效暢通。
新聞由:常州到天津物流公司 編輯采集 請勿轉載
- 相關新聞
- [2022-12-8]全國物流網絡逐步恢復,網購包裹...
- [2022-12-8]物流停滯下的快遞員:送外賣、打...
- [2022-11-2]中老鐵路老撾段貨運站全部投入使...
- [2022-11-2]中國外運牽手小馬智行、三一集團...
- [2022-11-2]煙臺“南大門”成貨運“走廊”
